內痔長期出血可能導致貧血、肛周感染或組織壞死,需及時干預。主要危害包括慢性失血性貧血、局部炎癥加重、肛門功能受損、血栓形成風險增加及生活質量下降。
1、慢性貧血:
持續便血會使體內鐵元素流失,血紅蛋白合成不足,引發缺鐵性貧血。早期表現為乏力、頭暈,隨著出血量增加可能出現心悸、面色蒼白。需通過血常規檢查確診,輕度貧血可通過飲食補充動物肝臟、菠菜等富鐵食物,中重度需口服鐵劑治療。
2、感染風險:
反復出血易破壞肛管黏膜屏障,糞便中的細菌可能侵入破損血管,引發肛竇炎或肛周膿腫。伴隨肛門灼痛、分泌物增多等癥狀。需保持肛周清潔,出現發熱或劇烈疼痛提示感染加重,需抗生素治療。
3、肛門失禁:
長期出血腫脹會導致肛門括約肌松弛,影響控便能力。初期表現為氣體泄漏,后期可能出現液體或固體糞便滲漏。提肛運動可增強肌力,嚴重者需生物反饋治療或手術修復。
4、血栓形成:
出血后血液淤積在痔靜脈叢,可能形成血栓性外痔。表現為肛門突發劇痛、觸及硬結,48小時內可通過局部熱敷緩解,陳舊性血栓需手術剝離。
5、癌變疑慮:
雖然痔瘡本身不會癌變,但長期出血可能掩蓋直腸腫瘤癥狀。40歲以上患者若合并排便習慣改變、體重下降,需腸鏡排除惡性腫瘤。
建議每日攝入30克膳食纖維如燕麥、火龍果軟化糞便,避免久坐久蹲。便后使用溫水清洗肛門,每周進行3次以上提肛運動每次收縮肛門5秒,重復20組。出血持續2周以上或單次出血量超過5毫升約一茶匙時,應及時就診肛腸科,必要時接受硬化劑注射、套扎或PPH手術。合并貧血患者需定期監測血紅蛋白,術后恢復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