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外陰瘙癢可能由陰道炎、外陰皮膚病變、過敏反應、激素水平變化及不良衛生習慣引起,需根據具體病因采取針對性治療。
細菌性陰道病、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俗稱霉菌性陰道炎和滴蟲性陰道炎是常見病因。細菌性陰道病表現為灰白色分泌物伴魚腥味,假絲酵母菌病以豆腐渣樣白帶和劇烈瘙癢為特征,滴蟲性陰道炎則多見黃綠色泡沫狀分泌物。確診需通過白帶常規檢查,治療需遵醫囑使用甲硝唑、克霉唑或氟康唑等藥物,同時避免性生活至痊愈。
外陰濕疹、扁平苔蘚或銀屑病等慢性皮膚病可導致頑固性瘙癢。濕疹多與接觸過敏原有關,表現為紅斑、丘疹伴滲出;扁平苔蘚可見網狀白斑和糜爛。需通過皮膚科專科檢查確診,治療包括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嚴重者需口服抗組胺藥物。
衛生巾、避孕套、洗滌劑中的化學物質可能引發接觸性皮炎。臨床表現為使用后突發瘙癢、灼熱感,伴外陰紅腫或蕁麻疹樣皮疹。立即停用可疑產品后用清水沖洗,局部可涂抹爐甘石洗劑,嚴重過敏需口服氯雷他定等抗過敏藥物。
絕經后雌激素下降會導致外陰萎縮性改變,稱為萎縮性陰道炎。表現為外陰干燥、灼痛及性交痛,陰道黏膜變薄蒼白。可通過雌激素軟膏局部補充治療,同時建議使用pH4.0的乳酸菌陰道凝膠維持微環境平衡。
過度清洗、穿化纖內褲或久坐潮濕環境可能破壞外陰微生態。每日用溫水清洗1次即可,避免使用堿性沐浴露;選擇純棉透氣內褲并每日更換;經期衛生巾每2-3小時更換;如廁后從前向后擦拭防止腸道細菌污染。
建議增加酸奶、大豆等富含益生菌和植物雌激素的食物攝入,避免辛辣刺激飲食。穿著寬松衣物減少摩擦,避免久坐超過2小時。若瘙癢持續超過1周、伴異常分泌物或潰瘍,需及時婦科就診排除惡性病變。糖尿病患者需特別注意控制血糖,高血糖環境易誘發真菌感染。日常可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