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性閉塞癥主要表現為下肢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皮膚溫度降低、潰瘍或壞疽、脈搏減弱或消失。該病通常由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血管內膜損傷、血流動力學改變、代謝異常、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間歇性跛行:
早期典型癥狀為運動后下肢肌肉酸痛、乏力或痙攣,休息后可緩解。疼痛多發生在小腿腓腸肌區域,與缺血部位相關。步行距離縮短是病情進展的重要指標,嚴重時行走50-100米即需停頓。
2、靜息痛:
疾病進展期出現持續性肢端疼痛,夜間平臥時加重,需下垂肢體緩解。疼痛部位常見于足趾或足前部,反映遠端組織嚴重缺血。患者常被迫保持坐位睡眠,可能伴隨趾端發紺或蒼白。
3、皮膚溫度降低:
患肢皮溫較對側明顯下降,觸摸有冰涼感。足背和踝部溫度差異顯著,可伴皮膚干燥、脫屑、汗毛脫落等營養障礙表現。嚴重者出現皮膚顏色改變,從蒼白發展為紫紅色。
4、潰瘍或壞疽:
終末期缺血導致組織壞死,常見于足趾、足跟等受壓部位。潰瘍邊緣清晰、基底蒼白,合并感染時出現膿性分泌物。干性壞疽表現為黑色干燥壞死組織,濕性壞疽伴腐敗性惡臭。
5、脈搏減弱:
足背動脈、脛后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是重要體征。踝肱指數ABI常低于0.9,嚴重者低于0.4。血管聽診可能聞及狹窄部位雜音,超聲檢查顯示血流速度異常。
建議患者嚴格戒煙并控制血壓血糖,每日進行30分鐘步行訓練至疼痛閾值前停止。飲食采用地中海模式,增加深海魚類和橄欖油攝入。注意足部保暖但避免直接熱敷,選擇寬松棉襪和減壓鞋具。定期監測踝肱指數和血管超聲,出現靜息痛或皮膚破損需立即血管外科就診。對于合并糖尿病者需加強足部檢查,預防微小創傷導致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