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潰瘍可能由感染性因素、炎癥性腸病、藥物刺激、血管異常及放射性損傷等原因引起。
1、感染性因素:
細菌或病毒感染是直腸潰瘍的常見誘因,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或單純皰疹病毒等病原體侵襲直腸黏膜,導致局部組織壞死形成潰瘍。這類潰瘍常伴隨腹瀉、黏液膿血便,需通過糞便培養或PCR檢測確診,治療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為主。
2、炎癥性腸病:
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等慢性炎癥性疾病可累及直腸,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腸道黏膜引發潰瘍。患者多表現為反復腹痛、里急后重,腸鏡檢查可見連續性糜爛灶。需長期使用氨基水楊酸制劑或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
3、藥物刺激:
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鉀劑或某些化療藥物可能直接損傷直腸黏膜屏障。藥物性潰瘍通常邊界清晰,停用可疑藥物后配合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可促進愈合。
4、血管異常:
缺血性腸病或血管炎導致的直腸供血不足會引起黏膜缺血壞死,形成深大潰瘍。這類潰瘍好發于老年人,常伴隨劇烈腹痛和血便,需血管造影明確診斷,嚴重時需手術干預。
3、放射性損傷:
盆腔腫瘤放療后可能發生放射性直腸炎,電離輻射破壞黏膜細胞再生能力,形成難以愈合的潰瘍。表現為放療后數月出現的便血和疼痛,治療需聯合高壓氧和局部激素灌腸。
直腸潰瘍患者日常需保持高纖維低刺激飲食,避免辛辣及酒精攝入。急性期建議食用米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緩解期可逐步增加燕麥、香蕉等富含可溶性纖維的食材。適度進行盆底肌鍛煉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但應避免劇烈運動加重出血。定期復查腸鏡監測潰瘍愈合情況,若出現持續發熱、大量便血或體重下降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