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肉腫痛可通過口腔清潔、冷敷緩解、藥物治療、病因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通常由牙齦炎、牙周炎、智齒冠周炎、齲齒或外傷等因素引起。
1、口腔清潔:
使用軟毛牙刷和含氟牙膏輕柔刷牙,配合牙線清理牙縫,每日用溫鹽水或醫用漱口水漱口3-4次。口腔衛生不良是牙肉腫痛的常見誘因,食物殘渣堆積會刺激牙齦引發炎癥。保持清潔可減少細菌滋生,緩解腫脹。
2、冷敷緩解:
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腫脹面部,每次15分鐘,間隔1小時重復。低溫能收縮血管減輕充血,適用于外傷或急性炎癥初期。避免直接接觸皮膚防止凍傷,48小時后若未緩解需轉為熱敷促進血液循環。
3、藥物治療:
細菌感染可選用甲硝唑、阿莫西林等抗生素,配合布洛芬緩解疼痛。真菌感染需使用制霉菌素含漱液。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自行濫用抗生素可能加重菌群失調。孕婦及過敏體質者需特別告知醫生調整用藥。
4、病因治療:
齲齒需及時補牙,牙髓炎需根管治療,智齒冠周炎需沖洗上藥。牙齦炎可能與維生素C缺乏有關,需調整飲食結構。糖尿病等系統性疾病引發的牙齦腫脹需同步控制原發病。病因未消除時癥狀易反復發作。
5、手術治療:
頑固性牙周膿腫需切開引流,阻生智齒需拔除,嚴重牙槽骨吸收需植骨手術。術后需保持口腔衛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種植牙或義齒修復需在炎癥完全控制后進行,防止繼發感染。
日常建議增加獼猴桃、柑橘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攝入,避免過燙或過硬食物刺激牙齦。戒煙限酒可改善口腔微循環,飯后咀嚼無糖口香糖促進唾液分泌。長期牙齦腫痛者建議每半年洗牙一次,使用沖牙器輔助清潔。孕婦及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出現牙齦出血伴腫脹時,應及時到口腔科排查激素或生長發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