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關節炎是骶骨與髂骨連接處關節的炎癥性病變,主要表現為下腰部疼痛、晨僵和活動受限,可能由創傷、感染、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或妊娠等因素引起。
1、創傷因素:
骶髂關節外傷或長期勞損可能導致關節軟骨損傷,引發無菌性炎癥。急性損傷如跌倒撞擊,慢性勞損多見于重體力勞動者或運動員。疼痛常為單側,活動后加重,休息可緩解。治療需避免負重,配合物理治療如超短波照射。
2、感染因素:
細菌經血液或鄰近組織感染可導致化膿性骶髂關節炎,常見病原體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患者會出現高熱、局部紅腫熱痛等典型感染癥狀。需靜脈注射抗生素,嚴重時需手術引流。結核性骶髂關節炎則表現為漸進性疼痛和低熱。
3、強直性脊柱炎:
約90%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以骶髂關節炎為首發癥狀,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晨僵超過30分鐘、夜間痛醒是特征表現,可能伴隨虹膜炎或足跟疼痛。需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塞來昔布,生物制劑如阿達木單抗可延緩脊柱強直。
4、骨關節炎:
中老年人群因關節退變易發生骶髂關節骨關節炎,X線可見關節間隙狹窄和骨贅形成。疼痛特點為起床時明顯,活動后減輕但過度活動又加重。治療以口服氨基葡萄糖營養軟骨,局部注射玻璃酸鈉緩解癥狀。
5、妊娠因素:
孕晚期松弛素分泌增加使骶髂關節韌帶松弛,胎兒壓迫導致關節力學改變。表現為翻身困難、行走跛行,分娩后多自行緩解。可使用孕婦專用骨盆帶固定,側臥位睡眠時在兩膝間放置枕頭減輕壓力。
骶髂關節炎患者應避免久坐久站,睡眠選擇硬板床。急性期可冷敷止痛,慢性期建議溫水浴促進血液循環。飲食需增加鈣質和維生素D攝入,如牛奶、深海魚,肥胖者需控制體重減輕關節負荷。推薦低強度運動如游泳、瑜伽,避免籃球等劇烈扭轉腰部的運動。出現持續夜間痛、發熱或下肢放射痛時應及時排查感染或神經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