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收縮不良可能導致產后出血、惡露排出不暢、感染風險增加、子宮復舊延遲及繼發貧血等問題。
1、產后出血:
子宮收縮乏力是產后出血的首要原因。分娩后胎盤剝離面血管開放,正常收縮可壓迫血管止血。若收縮力不足,開放血管持續出血,24小時內失血量超過500毫升即診斷為產后出血,嚴重時需輸血或手術干預。臨床常用縮宮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藥物促進宮縮。
2、惡露滯留:
收縮功能減弱會影響子宮內膜脫落物的排出,導致血性惡露持續時間延長超過3周或出現膿性惡露。滯留的惡露可能逆流至輸卵管引發盆腔炎,表現為下腹痛、發熱。需通過超聲檢查評估宮腔殘留情況,必要時行清宮術。
3、感染風險:
宮腔積血和殘留組織成為細菌培養基,增加產褥感染概率。常見病原體包括B族鏈球菌、大腸桿菌,可能發展為子宮內膜炎甚至敗血癥。患者出現38℃以上高熱、子宮壓痛,需及時使用廣譜抗生素如頭孢曲松聯合甲硝唑。
4、復舊延遲:
正常產后6周子宮應恢復至孕前狀態。收縮不良時子宮體積持續增大,觸診質地柔軟,可能伴隨持續陰道流血。這種情況需排除胎盤胎膜殘留,通過益母草等中藥或低頻電刺激促進子宮肌層恢復。
5、繼發貧血:
長期子宮出血導致鐵儲備耗竭,出現面色蒼白、乏力等缺鐵性貧血表現。血紅蛋白低于110g/L時需要補充琥珀酸亞鐵,同時治療原發宮縮問題。嚴重貧血可能影響母乳喂養和產婦恢復。
建議產后盡早開始哺乳刺激催產素分泌,每日進行子宮按摩恥骨聯合上方環形按壓,觀察惡露量及顏色變化。飲食上增加動物肝臟、菠菜等富鐵食物,避免生冷飲食。適當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量,如出現發熱或出血量突然增多需立即就醫。定期復查超聲評估子宮復舊情況,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子宮收縮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