齦下刮治能有效控制牙周炎進展,但需配合綜合治療才能達到理想效果。牙周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有齦下刮治、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口腔衛生維護、定期復查。
1、齦下刮治:
齦下刮治是清除牙周袋內菌斑和牙石的關鍵步驟,通過專業器械去除牙齦下方沉積物,減少細菌負荷。該操作需分次進行,通常配合局部麻醉,能顯著改善牙齦出血和牙周袋深度。但單純刮治無法完全消除深部感染,需結合其他干預措施。
2、藥物治療:
輔助使用鹽酸米諾環素軟膏、氯己定含漱液等抗菌藥物控制感染。對于伴有全身疾病的患者,可能需短期口服多西環素。藥物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但無法替代機械清創,需嚴格遵循醫囑避免耐藥性。
3、手術治療:
重度牙周炎需采用翻瓣術、引導組織再生術等手術方式。這些方法可直視下清除深部病變組織,修整骨缺損,適用于牙周袋深度超過5毫米或存在骨吸收的情況。手術治療后仍需長期維護防止復發。
4、口腔衛生維護:
患者需掌握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線、間隙刷清潔鄰面。建議選用含氟牙膏和抗菌漱口水,戒煙限酒。每日兩次有效刷牙可減少70%菌斑堆積,是防止病情復發的核心措施。
5、定期復查:
治療后每3-6個月需進行牙周檢查,必要時行支持性治療。復查內容包括探診深度測量、菌斑控制評估和X線監測。長期隨訪能及時發現復發征兆,五年維護期的患者成功率可達85%。
牙周炎患者應增加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攝入,如獼猴桃、西蘭花等,促進牙齦修復。避免過硬過黏食物損傷牙周組織。建議每天用溫鹽水漱口3次,配合牙齦按摩增強局部血液循環。適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可提升免疫力,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后立即刷牙。建立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的固定流程,使用沖牙器輔助清潔。出現牙齦腫脹或牙齒松動需及時復診,不可自行用藥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