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扭傷后出現鼓包多由軟組織損傷、韌帶撕裂或骨折引起,主要與局部血腫、韌帶斷裂、關節脫位、肌腱損傷、骨裂等因素有關。
1、局部血腫:
踝關節扭傷時毛細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在皮下組織積聚形成血腫。典型表現為傷后迅速腫脹并伴隨皮膚淤青,按壓有波動感。輕度血腫可通過冰敷和加壓包扎緩解,嚴重血腫需醫生穿刺抽吸。
2、韌帶斷裂:
外側副韌帶距腓前韌帶最常見部分或完全撕裂時,關節穩定性下降導致異常隆起。常伴隨劇烈疼痛和關節松動感,抽屜試驗陽性。需用支具固定4-6周,Ⅲ度撕裂需手術修復。
3、關節脫位:
距骨或跗骨關節對位異常會造成明顯畸形隆起,多合并"啪"的彈響史和關節功能障礙。X線可確診,需急診手法復位,陳舊性脫位需切開復位內固定。
4、肌腱損傷:
腓骨長短肌腱脫位或斷裂時,會在外踝后方形成條索狀包塊,伴隨足背屈無力。超聲檢查可明確損傷程度,部分斷裂需石膏固定,完全斷裂需肌腱吻合術。
3、骨裂:
第五跖骨基底部或內踝撕脫性骨折時,骨膜牽拉形成骨性隆起。表現為局部骨擦感和負重劇痛,CT檢查可發現微小骨折線。無移位骨折需石膏固定,移位超過2mm需手術復位。
傷后48小時內遵循RICE原則休息、冰敷、加壓包扎、抬高患肢,避免熱敷和按摩。恢復期可進行踝泵運動和本體感覺訓練,穿戴護踝3-6個月預防再損傷。若腫脹持續加重、出現皮膚發白或感覺異常,需排除血管神經損傷。日常建議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C促進結締組織修復,控制體重減輕關節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