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換牙順序通常從下門牙開始,依次為上門牙、側切牙、第一磨牙、犬齒和第二磨牙。主要影響因素包括遺傳因素、乳牙脫落時間、恒牙發育速度、口腔空間條件和個體差異。
1、下門牙:
下中切牙是最早脫落的乳牙,多在6-7歲替換。乳牙牙根吸收后自然脫落,恒牙從舌側萌出。此時需注意避免兒童舔舐或搖晃松動乳牙,防止恒牙萌出位置異常。若乳牙滯留超過3個月或恒牙萌出受阻,建議就診評估。
2、上門牙:
上中切牙通常在7-8歲完成替換。上頜骨發育較下頜稍晚,恒牙萌出時可能出現暫時性前牙縫隙,屬于正常生理現象。此階段應加強前牙區清潔,預防萌出性牙齦炎。若存在乳牙早失或埋伏阻生情況,需早期干預。
3、側切牙:
上下頜側切牙在8-9歲陸續替換。該區域恒牙牙冠較薄,易受外力損傷,需避免咬硬物。部分兒童可能出現側切牙遲萌,與乳牙根吸收不全或頜骨發育不足有關。定期口腔檢查可及時發現萌出異常。
4、第一磨牙:
第一恒磨牙六齡齒約6歲萌出,不替換任何乳牙,直接生長在乳磨牙后方。其咬合面溝隙較深,容易發生齲壞,建議萌出后及時做窩溝封閉。乳磨牙的替換多在9-11歲完成,期間可能出現暫時性錯頜,通常隨后續牙齒萌出自行調整。
5、犬齒與第二磨牙:
犬齒替換時間跨度較大10-12歲,牙根長且萌出路徑復雜,易出現阻生或錯位。第二恒磨牙12-13歲萌出,完成恒牙列最后拼圖。此階段頜骨快速發育,正畸治療多在此時介入。智齒萌出時間個體差異顯著,不屬于常規換牙序列。
兒童換牙期需保持均衡飲食,適量攝入鈣磷含量高的乳制品、豆類和深色蔬菜,避免過硬或粘性食物損傷松動乳牙。建議每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兩次,配合牙線清潔牙縫,每3-6個月進行專業涂氟。定期口腔檢查能早期發現雙排牙、乳牙滯留等問題,及時干預可降低錯頜畸形風險。鼓勵兒童用雙側咀嚼促進頜骨對稱發育,避免口呼吸等不良習慣影響牙弓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