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間質瘤早期多無明顯癥狀,隨著腫瘤增長可能表現為腹痛、腹部包塊、消化道出血、腸梗阻及全身癥狀。癥狀發展通常從隱匿性不適到嚴重并發癥。
1、腹痛:
腹痛是最常見的首發癥狀,多表現為間歇性鈍痛或隱痛,位于臍周或中腹部。疼痛可能與腫瘤牽拉腸系膜、壓迫神經或局部缺血有關。當腫瘤侵犯腸壁全層或發生壞死時,疼痛可轉為持續性劇痛。約60%患者在確診前有超過6個月的腹痛史。
2、腹部包塊:
約30%-50%患者可觸及活動性腹部包塊,質地中等偏硬,表面光滑。包塊多由腫瘤本身或繼發腸套疊形成,常見于右下腹空腸多見或左下腹回腸多見。包塊體積較大時可導致局部壓迫癥狀,如尿頻、下肢水腫等。
3、消化道出血:
腫瘤表面潰瘍可導致慢性失血,表現為黑便或便潛血陽性,嚴重者可出現嘔血。長期慢性出血可引發貧血,表現為乏力、面色蒼白。急性大出血時可能出現休克癥狀,需緊急處理。
4、腸梗阻:
腫瘤增大可導致腸腔狹窄或腸套疊,表現為陣發性絞痛、腹脹、嘔吐及停止排氣排便。梗阻多為不完全性,初期癥狀可自行緩解,但會反復發作。完全性腸梗阻需立即手術干預。
5、全身癥狀:
晚期患者可能出現消瘦、低熱、食欲減退等全身消耗癥狀。若發生肝轉移可出現黃疸,肺轉移可引起咳嗽咯血。部分患者因腫瘤分泌活性物質出現類癌綜合征,表現為皮膚潮紅、腹瀉等。
建議出現不明原因腹痛超過1個月或反復消化道出血時及時進行腹部CT檢查。日常需保持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腸道負擔;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以增強腸蠕動;定期監測血常規關注貧血情況。確診患者應每3-6個月復查增強CT評估腫瘤進展,避免劇烈運動防止腫瘤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