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痛可能由骨質疏松、骨關節炎、骨折、骨髓炎、骨腫瘤等原因引起。
1、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是骨量減少和骨微結構破壞導致的疾病,常見于絕經后女性和老年人。骨密度下降使骨骼脆性增加,輕微外力即可引發疼痛,疼痛多發生于脊柱、髖部等承重部位。日常需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嚴重時需使用雙膦酸鹽類藥物抑制骨吸收。
2、骨關節炎:
骨關節退行性變引發關節軟骨磨損,關節邊緣骨質增生刺激周圍組織產生疼痛,多見于膝關節、手指關節等部位。疼痛在活動后加重,可能伴隨關節僵硬和腫脹。非甾體抗炎藥可緩解癥狀,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能改善潤滑功能。
3、骨折:
外傷或病理性骨折會導致局部劇烈疼痛,伴隨腫脹和功能障礙。疼痛特點為持續性銳痛,活動時加劇。需通過X線確診骨折類型,手法復位或手術內固定是主要治療方式,恢復期需配合康復訓練。
4、骨髓炎:
細菌感染骨髓腔及骨組織會引起局部搏動性疼痛,伴隨發熱和紅腫。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病原體,需通過血培養和影像學檢查確診。靜脈輸注抗生素是基礎治療,嚴重者需手術清創引流。
5、骨腫瘤:
原發性骨肉瘤或轉移性骨腫瘤可導致進行性加重的骨痛,夜間痛感明顯。X線可見骨質破壞和骨膜反應,病理活檢能明確腫瘤性質。根據腫瘤分期選擇化療、放療或保肢手術,疼痛劇烈時需使用阿片類鎮痛藥。
建議骨痛患者每日攝入800-1200mg鈣質,可通過乳制品、豆制品和深綠色蔬菜補充。適度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增強骨強度,避免跳躍和負重活動。疼痛持續超過兩周或伴隨發熱、體重下降時,需及時進行骨密度檢測、MRI等專科檢查。冬季注意關節保暖,使用輔助器具減輕骨骼負荷,定期監測血鈣和堿性磷酸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