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損傷可通過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評估、肝活檢及因果關系評估等方式診斷,通常由藥物毒性、個體易感性、代謝異常、免疫反應及基礎肝病等因素引起。
1、臨床表現:
患者可能出現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黃疸或右上腹不適等癥狀。急性期可見皮膚鞏膜黃染,慢性損傷可能表現為肝掌、蜘蛛痣。癥狀出現時間與用藥史需高度吻合,部分患者伴隨發熱或皮疹等超敏反應表現。
2、實驗室檢查:
血清ALT超過3倍正常上限ULN或ALP>1.5倍ULN是重要指標。膽紅素升高提示預后不良,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延長反映合成功能受損。特異性檢查包括自身抗體檢測如抗核抗體及線粒體抗體M2亞型檢測。
3、影像學評估:
腹部超聲可發現肝腫大或脂肪浸潤,CT/MRI有助于排除膽道梗阻及占位性病變。瞬時彈性成像FibroScan能無創評估肝纖維化程度,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對鑒別膽汁淤積型損傷有重要價值。
4、肝活檢病理:
組織學可見肝細胞壞死、嗜酸性變或膽汁淤積等特征性改變。界面性肝炎提示免疫介導損傷,小膽管消失綜合征需特殊染色確認。病理分型包括肝細胞型、膽汁淤積型及混合型三類。
5、因果關系評估:
采用RUCAM量表進行量化評分,包括用藥時間、病程特點、危險因素、合并用藥及排除診斷等7項指標。評分>8分為高度可能,6-8分為很可能,3-5分為可能,1-2分為不太可能,≤0分為排除。
診斷過程中需監測體重變化及24小時尿量,建議低脂高蛋白飲食并限制鈉鹽攝入。適度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可改善代謝,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肝臟負擔。護理重點包括戒酒、慎用保健品及定期復查肝功能,合并腹水者需每日測量腹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