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梗阻持續15天未緩解需立即就醫,可能由腸粘連、腫瘤壓迫、腸扭轉、糞石堵塞或腸道炎癥等因素引起,需通過胃腸減壓、灌腸、藥物或手術等方式解除梗阻。
1、腸粘連:
腹部手術或感染后形成的纖維帶可能纏繞腸道,導致機械性梗阻。患者常伴有陣發性腹痛、嘔吐,腹部X線可見氣液平面。輕癥可通過禁食、胃腸減壓緩解,嚴重粘連需手術松解。
2、腫瘤壓迫:
結腸癌等占位性病變可能直接阻塞腸腔,伴隨體重下降、便血等癥狀。CT檢查可明確腫瘤位置,需手術切除病灶,必要時行造瘺術解除梗阻。
3、腸扭轉:
腸道異常旋轉導致血運障礙,表現為劇烈腹痛、腹脹及休克。鋇劑造影可見"鳥嘴征",需急診手術復位,壞死腸段需切除吻合。
4、糞石堵塞:
老年人便秘易形成堅硬糞塊阻塞腸管,肛門指檢可觸及糞塊。可采用液體石蠟灌腸軟化糞便,嚴重時需手法掏糞。
5、腸道炎癥:
克羅恩病等慢性炎癥致腸壁增厚狹窄,伴有腹瀉、低熱。激素沖擊治療可緩解水腫,狹窄段需行腸管成形術。
長期腸梗阻易引發脫水、電解質紊亂及腸壞死,住院期間需嚴格禁食,通過靜脈營養支持。恢復期應從流質飲食逐步過渡,選擇米湯、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豆類等產氣食品。每日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癥狀完全緩解前禁止劇烈運動。術后患者應定期復查腸鏡,監測是否有吻合口狹窄或復發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