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癥夜磨牙需通過臨床檢查結合輔助檢查確診,主要檢查項目包括口腔檢查、睡眠監測、影像學檢查、咬合力分析及心理評估。
1、口腔檢查:
口腔科醫生會觀察牙齒磨損程度、牙周健康狀況及顳下頜關節功能。典型表現為牙齒咬合面出現異常磨耗平面,可能伴隨牙本質敏感、牙齦萎縮或顳下頜關節彈響。醫生會記錄磨牙導致的牙體缺損分級,并評估是否存在咬合干擾等誘因。
2、睡眠監測:
多導睡眠圖PSG是診斷睡眠相關性磨牙的金標準,可記錄夜間磨牙發生的頻率、持續時間和肌肉收縮強度。通過腦電、肌電和心電同步監測,能區分單純性磨牙與睡眠呼吸暫停等共病,約30%磨牙癥患者合并睡眠呼吸紊亂。
3、影像學檢查:
顳下頜關節MRI或CT可評估關節盤移位、骨質增生等器質性病變。全景片能顯示全口牙槽骨吸收情況,對于長期嚴重磨牙者,X線可發現牙根吸收或關節腔異常改變。三維咬合分析系統可量化牙齒接觸關系。
4、咬合力分析:
使用咬合紙或電子咬合分析儀檢測靜態與動態咬合接觸點,異常咬合接觸可能導致神經肌肉反射性磨牙。部分患者存在單側咬合早接觸或咬合不平衡,需通過調頜改善異常應力分布。
5、心理評估: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壓力測試評估心理狀態,60%磨牙癥患者存在焦慮或抑郁傾向。心理醫生會詢問近期生活事件、工作壓力及睡眠質量,長期精神緊張可能通過中樞神經系統介導咀嚼肌過度活動。
建議磨牙癥患者日常避免咀嚼硬物和口香糖,睡前2小時禁食刺激性食物,用熱毛巾熱敷咀嚼肌區域緩解肌肉緊張。選擇軟質食物如香蕉、燕麥粥減少咀嚼負擔,補充鎂元素有助于神經肌肉放松。白天進行腹式呼吸訓練降低焦慮水平,使用硅膠咬合墊保護牙齒需在口腔科醫生指導下定制。長期未干預可能導致牙列嚴重磨損、頭痛及顳下頜關節紊亂,建議每3-6個月復查咬合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