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上靜脈血栓可通過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測、臨床癥狀評估、病史采集及血管造影等方式診斷,確診需結合多項結果綜合分析。
1、影像學檢查:
腹部增強CT是首選方法,能清晰顯示血栓位置、范圍及腸管缺血程度,典型表現為靜脈期腸系膜上靜脈充盈缺損。多普勒超聲可作為篩查手段,但受腸氣干擾敏感性較低。MRI血管成像適用于腎功能不全患者,可避免碘造影劑風險。
2、實驗室檢測:
D-二聚體升高提示血栓形成可能,但特異性較低。血常規可見白細胞增多,嚴重時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和乳酸升高。肝功能異常可能反映腸缺血導致的肝灌注不足,需與肝病鑒別。
3、癥狀評估:
急性期表現為突發劇烈腹痛伴嘔吐,疼痛程度與體征不符是特征性表現。慢性血栓可僅有腹脹、消化不良等非特異癥狀。腸壞死時出現腹膜刺激征、血便及休克,需緊急處理。
4、病史分析:
需排查高凝狀態誘因,如肝硬化門脈高壓、腹部手術史、口服避孕藥或腫瘤病史。遺傳性血栓傾向如蛋白C/S缺乏患者更易復發,需長期抗凝。
5、血管造影: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金標準,能動態觀察血流情況,但屬有創操作。通常用于CT診斷不明確或擬行介入治療時,可同步進行取栓或溶栓操作。
確診后需立即禁食并靜脈補液,急性期建議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腸壞死需手術切除。恢復期轉為華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藥,維持INR在2-3之間。日常需避免脫水,高凝狀態患者建議穿彈力襪預防下肢血栓。定期復查凝血功能及腹部影像,肝硬化患者需同時監測門脈血流。飲食以低脂易消化為主,避免粗糙食物損傷腸黏膜,補充維生素K拮抗劑患者應保持綠葉菜攝入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