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傳染病,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常見癥狀包括高熱、頭痛、意識障礙等。該病主要與蚊媒傳播、病毒侵襲、免疫反應、神經系統損害、季節性流行等因素有關。
1、蚊媒傳播:
乙型腦炎病毒主要通過庫蚊、伊蚊等蚊蟲叮咬傳播,豬和鳥類是主要動物宿主。病毒在蚊蟲與動物間循環,人類被攜帶病毒的蚊蟲叮咬后可能感染。流行季節多為夏秋季,與蚊蟲活躍期重疊,防蚊滅蚊是預防關鍵措施。
2、病毒侵襲:
病毒進入人體后先在局部淋巴結增殖,隨后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癥。當病毒突破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時,可引發腦實質炎癥反應。病毒對神經細胞的直接損傷是導致腦炎癥狀的主要原因。
3、免疫反應:
機體對病毒的免疫應答可能加重病理損害。過強的炎癥反應會導致血腦屏障破壞,細胞因子風暴可能引起腦水腫和神經細胞損傷。這種免疫病理反應是部分患者出現嚴重后遺癥的重要機制。
4、神經系統損害:
病毒主要侵犯大腦皮質、基底核和腦干等部位。病理改變包括神經細胞變性壞死、膠質細胞增生和血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臨床表現與受損部位相關,可能出現抽搐、癱瘓、意識障礙等神經系統癥狀。
5、季節性流行:
該病具有明顯季節性,我國南方地區5-10月為高發期,北方7-9月多見。流行強度與蚊蟲密度、動物宿主帶毒率、人群免疫力等因素相關。兒童和未接種疫苗者易感,疫苗接種是最有效的預防手段。
預防乙型腦炎需采取綜合措施:在高發季節避免蚊蟲叮咬,使用蚊帳、驅蚊劑等防護用品;保持環境清潔,消除蚊蟲孳生地;重點人群應接種乙腦疫苗。發病后需及時就醫,治療以對癥支持為主,重癥患者可能需要降顱壓、抗驚厥等處理。恢復期患者應進行營養支持和康復訓練,促進神經系統功能恢復。注意觀察有無認知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等后遺癥,定期隨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