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周期中異常出血可能由排卵期出血、內分泌失調、子宮病變、藥物影響或凝血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需結合具體癥狀判斷。
1、排卵期出血:
月經干凈后7-10天出現的少量出血,多與雌激素水平短暫下降有關。表現為點滴狀褐色分泌物,持續2-3天自愈,屬生理現象。建議記錄出血時間與月經周期關系,若反復發生可查性激素六項。
2、內分泌紊亂:
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等疾病會導致黃體功能不足。可能伴隨月經周期縮短、經量改變,需通過B超和激素檢查確診。短期可服用黃體酮調節,長期需治療原發病。
3、子宮病變:
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瘤等占位病變可能引起經間期出血。通常伴有經期延長、腹痛等癥狀,婦科超聲可明確診斷。直徑小于1厘米的息肉可藥物保守治療,較大者需宮腔鏡手術。
4、藥物因素:
緊急避孕藥、抗凝藥物可能干擾子宮內膜正常修復。出血多發生在用藥后1-2周,停藥后周期可逐漸恢復。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者需定期監測子宮內膜厚度。
5、凝血異常:
血小板減少癥、血友病等血液病會導致異常子宮出血。常伴有皮膚瘀斑、牙齦出血等全身癥狀,需完善凝血功能檢查。需血液科聯合婦科共同診治原發病。
建議觀察出血量、顏色及伴隨癥狀,非經期出血持續3天以上或出血量大于月經量需及時就診。日常避免過度節食減肥,保持規律作息,經期后一周內暫緩劇烈運動。可適當補充含鐵食物如動物肝臟、菠菜預防貧血,維生素E有助于調節內分泌功能。40歲以上女性出現異常出血需優先排除子宮內膜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