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牙主要分為骨結合式種植體、骨膜下種植體、穿下頜種植體、即刻負重種植體和全口固定種植體五種類型。
1、骨結合式:
骨結合式種植體通過鈦金屬與頜骨直接結合實現固位,適用于單顆或多顆牙缺失。其表面多采用噴砂酸蝕處理促進骨整合,成功率可達95%以上。常見術式包括兩階段手術和即刻種植,需3-6個月完成骨結合過程。可能出現種植體周圍炎或骨吸收等并發癥,需定期維護。
2、骨膜下種植:
骨膜下種植體置于骨膜與頜骨之間,適用于牙槽骨高度不足者。采用鈷鉻合金框架結構,通過黏膜支撐固定義齒。手術創傷較小但長期穩定性較差,易發生框架斷裂或黏膜壓迫,目前臨床應用逐漸減少。
3、穿下頜種植:
穿下頜種植體貫穿下頜骨全層,用于嚴重骨吸收的無牙頜患者。采用長型種植體配合基臺固定全口義齒,可避免植骨手術。存在下頜神經損傷風險,術后需嚴格限制咀嚼力,常見于特殊解剖條件病例。
4、即刻負重:
即刻負重種植體在植入后48小時內安裝臨時冠,實現即刻修復。要求初始穩定性達35Ncm以上,多選用粗短型種植體。可能因過早負載導致骨結合失敗,需選擇骨質良好的前牙區實施,成功率約85%。
5、全口固定:
全口固定種植通過4-6顆種植體支持整體橋修復,適用于無牙頜患者。采用傾斜植入技術避開重要解剖結構,配合CAD/CAM制作高強度氧化鋯橋體。需注意清潔維護,可能出現種植體超負荷或修復體折裂。
種植牙術后需保持口腔衛生,使用沖牙器和間隙刷清潔種植體周圍。避免吸煙及過硬食物,前三個月每月復查咬合關系。建議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促進骨代謝,適度咀嚼鍛煉增強骨適應性。出現紅腫疼痛或松動需立即就診,定期拍攝X線監測骨結合狀況。不同種植類型適應癥各異,需由專業醫師評估牙槽骨條件、咬合力分布及全身狀況后選擇個體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