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小水泡可通過保持干燥、外用抗真菌藥膏、避免刺激、口服抗組胺藥物、局部冷敷等方式治療。小水泡通常由汗皰疹、真菌感染、接觸性皮炎、過敏反應、摩擦損傷等原因引起。
1、保持干燥:
汗液滯留是汗皰疹又稱出汗不良性濕疹的主要誘因,表現為手掌或手指側緣出現密集小水泡。建議每日用溫水清洗后徹底擦干,可撒少量醫用滑石粉吸收水分。選擇純棉手套避免汗液積聚,夜間睡眠時可暴露患處保持通風。
2、抗真菌治療:
真菌感染如手癬會導致水泡伴脫屑,可涂抹聯苯芐唑乳膏或特比萘芬凝膠等抗真菌藥物。真菌性水泡邊緣常呈環狀隆起,可能伴隨指縫糜爛,需連續用藥2-4周。接觸寵物、共用毛巾等行為可能造成反復感染。
3、避免刺激:
接觸性皮炎引發的水泡需遠離致敏原,常見刺激物包括洗滌劑、金屬鎳、染發劑等化學物質。從事家務時應佩戴PVC手套隔離,發作期暫停使用香皂。水泡破潰后可薄涂氧化鋅軟膏保護創面。
4、抗過敏處理:
過敏反應導致的水泡可口服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緩解瘙癢,這類水泡常突然成批出現,可能伴有皮膚潮紅。食物過敏者需排查海鮮、芒果等致敏食物,藥物過敏需及時停用可疑藥物并記錄成分。
5、冷敷鎮痛:
摩擦或燙傷引起的局限性水泡可用4℃生理鹽水紗布冷敷,每次15分鐘。避免刺破水泡以防感染,較大水泡需在消毒后由醫護人員抽吸皰液。恢復期間減少手部劇烈活動,水泡干涸后會自然形成保護性痂皮。
日常應避免搔抓水泡,穿著透氣衣物減少局部摩擦。飲食上限制辛辣食物及酒精攝入,適當補充維生素B族和鋅元素促進皮膚修復。若水泡持續擴大、出現膿液或伴隨發熱,需排查帶狀皰疹等病毒感染可能。糖尿病患者出現手部水泡應優先考慮血糖控制情況,及時就醫進行創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