癢不屬于痛覺,兩者是獨立的生理感覺。癢覺由皮膚C纖維傳導,與痛覺的神經通路不同,主要誘因包括蚊蟲叮咬、皮膚干燥、過敏反應、真菌感染以及神經源性瘙癢。
1、神經機制差異:
癢覺由特定的C類神經纖維傳遞,通過脊髓丘腦束上傳至大腦;痛覺則由Aδ和C纖維共同傳導,涉及更復雜的神經環路。研究發現,脊髓中GRPR神經元專司癢覺信號傳遞,而痛覺依賴不同的受體通路。
2、誘發因素不同:
蚊蟲叮咬后組胺釋放主要引發瘙癢而非疼痛;皮膚干燥時角質層屏障破壞激活癢覺受體,但不會直接刺激痛覺神經末梢。過敏反應中肥大細胞釋放的類胰蛋白酶可直接激活瘙癢特異性受體MRGPRX2。
3、行為反應特征:
瘙癢引發抓撓反射,通過機械刺激抑制癢覺信號;疼痛觸發縮回反射或保護性行為。慢性瘙癢患者抓撓至皮膚破損才會轉為痛覺,證明兩者存在感知閾值差異。
4、中樞處理區域:
功能核磁顯示,癢覺主要激活前扣帶回皮層和島葉前部;痛覺則同時涉及初級體感皮層和島葉后部。阿片類藥物止疼但加重瘙癢的現象,證實兩者調控機制分離。
5、病理類型區分:
膽汁淤積、尿毒癥等系統性疾病引發純瘙癢而無疼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可單獨存在不伴瘙癢。特應性皮炎患者瘙癢閾值降低,但痛覺閾值常正常甚至升高。
日常緩解瘙癢建議避免過度抓撓,使用含薄荷醇或樟腦的止癢劑,穿寬松棉質衣物。皮膚持續瘙癢超過兩周、伴隨皮疹或夜間加重時,需排查濕疹、蕁麻疹、疥瘡等皮膚病。神經性瘙癢需通過加巴噴丁等調節神經興奮性,系統性瘙癢應檢測肝腎功能。保持室內濕度40%-60%,沐浴水溫不超過38℃,有助于減少皮膚刺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