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癬可能由真菌感染、皮膚屏障受損、環境潮濕、免疫力下降、接觸傳染源等因素引起,可通過外用抗真菌藥、保持足部干燥、穿透氣鞋襪、避免共用物品、口服抗真菌藥等方式治療。
1、鱗屑型:
足癬常見表現為足底或足緣出現細小鱗屑,皮膚干燥粗糙伴有輕微瘙癢。真菌侵蝕角質層導致皮膚脫屑,夏季可能加重。建議每日用溫水清洗后涂抹聯苯芐唑乳膏,避免搔抓防止擴散。
2、水皰型:
足弓或趾間出現群集小水皰,皰液清亮伴灼熱感。真菌代謝產物刺激真皮層引發炎癥反應,搔破后易繼發感染??赏庥锰乇容练覈婌F,穿透氣網面運動鞋,水皰未破時避免自行挑破。
3、浸漬糜爛:
趾縫皮膚發白軟化呈腐皮狀,露出鮮紅糜爛面伴臭味。長期潮濕環境使表皮浸漬,真菌與細菌混合感染。需用硝酸咪康唑散劑保持干燥,午間可換棉質五指襪,糜爛處暫勿使用刺激性藥膏。
4、角化過度:
足跟部皮膚增厚皸裂,冬季出現深裂口伴疼痛。紅色毛癬菌長期定植導致角質異常增生,需每晚用尿素軟膏封包軟化,嚴重時配合口服伊曲康唑。
5、繼發感染:
搔抓后出現膿皰、淋巴管炎等細菌感染征象??赡芘c金黃色葡萄球菌合并感染有關,表現為紅腫熱痛、滲液結痂。需先控制細菌感染再抗真菌治療,必要時進行膿液培養。
足癬患者宜選擇吸濕排汗的羊毛襪,避免每日穿同一雙鞋。運動后及時清洗雙足,可輪換使用酮康唑洗劑與硫磺皂。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A、E增強皮膚抵抗力,限制高糖食物攝入。游泳館等公共場所建議自帶拖鞋,家庭成員不混用指甲剪等物品。若規范治療4周未改善或出現發熱等全身癥狀,需皮膚科就診排除其他皮膚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