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腺癌主要表現為皮膚結節、潰瘍及異常分泌物,通常由長期慢性刺激、基因突變、放射線暴露、免疫抑制及化學致癌物等因素引起。早期癥狀包括無痛性皮下腫塊,進展期可能出現破潰滲液、出血或疼痛。
1、皮膚結節:
早期汗腺癌常表現為單發、質地堅硬的皮下結節,直徑多在1-3厘米,表面皮膚可正常或呈淡紅色。結節生長緩慢但持續增大,好發于腋窩、會陰等汗腺密集區域。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異型腺體細胞浸潤真皮層。
2、潰瘍形成:
隨著腫瘤進展,結節中央因血供不足發生壞死,形成火山口樣潰瘍。潰瘍邊緣隆起呈堤狀,基底凹凸不平伴灰白色壞死組織,可能滲出漿液性或血性液體。約40%病例伴隨繼發感染,出現膿性分泌物和異味。
3、色素改變:
部分汗腺癌病灶周圍皮膚呈現青灰色或棕黑色色素沉著,尤其在結節破潰后更為明顯。這種改變可能與腫瘤細胞分泌黑色素或局部含鐵血黃素沉積有關,需與惡性黑色素瘤進行鑒別診斷。
4、衛星病灶:
晚期病例在原發灶周圍2-5厘米范圍內可能出現多個衛星結節,提示淋巴管浸潤。這些子結節直徑通常小于1厘米,呈珍珠樣光澤,可伴隨區域淋巴結腫大。出現衛星病灶預示疾病已進入局部進展期。
5、轉移征象:
遠處轉移多發生于肺、骨和肝臟,表現為咳嗽、病理性骨折或肝區疼痛。皮膚轉移灶呈紫紅色丘疹群,病理可見腺樣結構伴核異型性。轉移風險與腫瘤分化程度相關,低分化型汗腺癌5年轉移率達30%。
汗腺癌患者需保持病灶清潔干燥,避免摩擦刺激。日常選擇寬松棉質衣物,定期進行皮膚自查。飲食應增加優質蛋白和維生素攝入,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確診后需每3個月復查胸腹CT,監測區域淋巴結和遠處轉移情況。出現新發皮膚病變或全身癥狀時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