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流產是通過服用藥物終止早期妊娠的方法,主要適用于妊娠49天內的宮內妊娠。藥物流產通常由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序貫用藥完成,通過阻斷孕激素受體、誘發宮縮促使胚胎排出。該過程可能引起腹痛、陰道出血等反應,需在醫生全程監護下進行。
1、作用機制:
米非司酮作為孕激素受體拮抗劑,通過競爭性結合子宮內膜孕酮受體,阻斷胚胎發育所需的激素支持。米索前列醇作為前列腺素類似物,可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力、軟化宮頸,兩者協同作用實現妊娠物排出。這種藥物組合對妊娠7周內的終止成功率可達90%以上。
2、適應條件:
需經超聲確認宮內妊娠且孕周≤49天,排除宮外孕及藥物禁忌癥。適用人群包括無嚴重系統性疾病、對前列腺素類藥物無過敏史的婦女。年齡超過35歲的吸煙者需謹慎評估心血管風險,既往剖宮產史者需排除子宮瘢痕妊娠。
3、實施流程:
標準方案為分次服藥:首日口服米非司酮阻斷孕激素,36-48小時后服用米索前列醇。用藥后需留院觀察4-6小時,記錄妊娠物排出情況及出血量。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前列腺素副作用,嚴重出血或持續腹痛需緊急處理。
4、風險預警:
主要并發癥包括不全流產發生率約5%-10%、出血過多超過月經量2倍及感染。妊娠物殘留可能表現為持續陰道流血、HCG水平下降緩慢,需超聲復查確認。極少數出現過敏性休克或心血管事件,用藥后出現胸悶、呼吸困難需立即就醫。
5、后續管理:
流產后2周需復查超聲評估宮腔情況,檢測HCG至正常范圍。期間禁止盆浴及性生活,出現發熱、劇烈腹痛或大出血需及時返診。建議落實高效避孕措施,藥物流產后卵巢功能可能迅速恢復,意外妊娠風險仍然存在。
藥物流產后建議每日監測體溫,觀察出血量變化,使用衛生巾而非棉條以防感染。飲食應增加富含鐵元素的紅肉、動物肝臟及深色蔬菜,補充因失血導致的鐵流失。兩周內避免劇烈運動或重體力勞動,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活動促進宮腔積血排出。心理方面需關注情緒波動,約15%-20%女性可能出現短暫抑郁情緒,可通過傾訴、正念冥想緩解。流產后月經通常4-6周恢復,周期紊亂可能持續2-3個月,如60天未復經需就診排查宮腔粘連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