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小水泡可通過保持干燥、外用抗真菌藥膏、避免刺激、口服抗組胺藥物、局部冷敷等方式治療,通常由汗皰疹、真菌感染、接觸性皮炎、過敏反應、摩擦刺激等原因引起。
1、保持干燥:
汗液滯留是汗皰疹又稱出汗不良性濕疹的常見誘因。建議每日用溫水清潔后徹底擦干手部,特別是指縫和掌心褶皺處??蛇x用吸濕性強的棉質手套輔助吸汗,避免長時間佩戴橡膠或塑料手套。洗手后建議使用不含酒精的保濕霜,維持皮膚屏障功能。
2、外用抗真菌藥:
酮康唑乳膏或聯(lián)苯芐唑乳膏適用于真菌感染引起的水泡。這類藥物能抑制皮膚癬菌增殖,使用時需覆蓋水泡及周圍2厘米區(qū)域。伴隨脫屑、環(huán)形紅斑時提示可能為體癬,需連續(xù)用藥2-4周。用藥期間觀察是否出現(xiàn)局部灼熱感等不良反應。
3、避免刺激:
接觸性皮炎患者應排查洗衣粉、染發(fā)劑等化學刺激物。鎳金屬過敏者需避免佩戴含鎳飾品。從事園藝勞動時戴雙層手套內(nèi)棉外膠,接觸清潔劑后立即用清水沖洗。反復接觸過敏原可能導致水泡轉為慢性濕疹。
4、口服抗組胺藥:
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適用于瘙癢明顯的過敏性水泡。這類藥物通過阻斷H1受體減輕組胺反應,能緩解夜間搔抓導致的繼發(fā)感染。合并滲出時可配合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服藥期間可能出現(xiàn)口干、嗜睡等副作用。
5、局部冷敷:
摩擦性水泡早期可用4℃生理鹽水紗布冷敷,每次15分鐘,每日3次。低溫能收縮毛細血管減輕腫脹,但需避免直接冰敷導致凍傷。水泡破潰后需用碘伏消毒,覆蓋無菌敷料。直徑超過1厘米或伴有膿液需就醫(yī)處理。
日常建議選擇pH5.5弱酸性洗手液,減少堿性物質對皮脂膜的破壞。增加富含維生素B2的雞蛋、瘦肉攝入,有助于皮膚修復。燕麥浴可緩解瘙癢,將 colloidal oatmeal 粉溶于溫水浸泡手部10分鐘。避免搔抓水泡,指甲殘留的細菌可能引發(fā)蜂窩織炎。合并發(fā)熱或淋巴管炎紅線需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