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修復后需注意避免腹壓增加行為、保持規律鍛煉、控制體重、預防便秘及定期復查。主要有避免重體力勞動、堅持凱格爾運動、均衡飲食、及時排尿、監測恢復情況。
1、避免腹壓增加:
術后3個月內禁止提重物、劇烈咳嗽或長時間屏氣用力。腹壓驟增可能導致修復組織撕裂,增加盆底器官脫垂風險。日常建議使用正確姿勢搬運物品,咳嗽時用手按壓腹部支撐,排便避免過度用力。
2、堅持康復訓練:
術后需持續進行凱格爾運動強化肌力,每天3組每組10-15次收縮,維持6個月以上。可結合生物反饋治療提升訓練效果,避免過度疲勞導致肌肉勞損。產后女性建議搭配腹直肌分離修復訓練。
3、體重管理:
BMI超過24需通過低GI飲食和游泳等運動減重。每增加5kg體重,盆底肌承受壓力上升約30%。建議每月減重不超過2kg,避免快速減脂導致肌肉松弛。
4、預防便秘:
每日攝入25g膳食纖維如燕麥、火龍果,保證1500ml飲水量。便秘時可用乳果糖等滲透性緩瀉劑,禁用開塞露等刺激性通便藥物。建立固定排便時間,如廁時雙腳墊高保持髖關節屈曲。
5、定期評估:
術后1、3、6個月需進行盆底肌電評估和超聲檢查。出現漏尿、下墜感等異常癥狀時及時就診。更年期女性建議每年復查,雌激素下降可能加速盆底肌退化。
修復后6周內避免性生活及盆浴,選擇全棉內褲減少摩擦刺激。飲食增加優質蛋白攝入如魚肉、豆制品促進肌肉修復,補充維生素D3增強肌力。避免長時間騎行或久坐,每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游泳和瑜伽等低沖擊運動更適合恢復期,跑步等高強度運動需術后3個月評估后再開展。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出現異常分泌物需排查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