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上出現硬質疙瘩可能與毛囊炎、皮脂腺囊腫或尋常疣等疾病有關,可考慮使用莫匹羅星軟膏、阿達帕林凝膠或維A酸乳膏等藥物。具體用藥需結合病因,常見誘因包括細菌感染、皮脂堵塞或病毒感染。
1、毛囊炎:
細菌性毛囊炎表現為紅色硬結伴疼痛,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除局部涂抹莫匹羅星軟膏外,需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擠壓。伴隨膿液形成時可配合碘伏消毒,反復發作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2、皮脂腺囊腫:
皮脂腺導管阻塞形成囊性硬塊,表面可見黑頭。早期可外用阿達帕林凝膠調節角質代謝,合并感染時需聯用夫西地酸乳膏。囊腫直徑超過5毫米或反復感染建議手術切除,自行挑破可能遺留瘢痕。
3、尋常疣:
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導致的角質增生,表面粗糙呈菜花狀。維A酸乳膏可抑制病毒增殖,配合水楊酸貼片剝脫角質。冷凍治療或激光祛除適用于頑固性疣體,免疫力低下者易復發。
4、結節性痤瘡:
深部炎癥形成的皮下硬結,與雄激素水平升高相關。除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膠外,口服多西環素可控制感染。結節持續3個月不消退需排除結核性肉芽腫等特殊病變。
5、表皮囊腫:
真皮內角質堆積形成的無痛性腫物,觸診有彈性。小囊腫可觀察暫不處理,增大明顯時需手術完整摘除囊壁。合并感染表現為紅腫熱痛,需先抗炎治療再行切除術。
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飲食,減少高糖高脂攝入以防皮脂分泌過剩。清潔時選擇溫和氨基酸洗面奶,忌用磨砂類產品摩擦患處。硬疙瘩持續增大、破潰滲液或伴隨發熱時,應及時至皮膚科進行病理檢查排除惡性腫瘤可能。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有助于調節內分泌狀態,降低皮膚病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