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盆成功通常表現為胎兒頭部下降至骨盆入口,主要有胎動位置下移、腹部形狀改變、尿頻加重、呼吸變輕松、恥骨疼痛減輕、行走不便、宮縮頻繁但無規律、分泌物增多、胃部壓迫感減輕、胎頭固定感等征兆。
1、胎動位置下移:
胎兒入盆后活動空間受限,孕婦會感覺胎動集中在肚臍下方。由于胎兒頭部進入骨盆,下肢活動范圍縮小,踢打動作多出現在下腹部或兩側髂骨處,強度可能減弱但頻率保持穩定。
2、腹部形狀改變:
孕婦腹部會從圓潤的西瓜形變為上窄下寬的柚子形,劍突下方出現明顯凹陷。通過觸診可發現宮底高度下降2-3厘米,這是胎兒頭部進入骨盆腔后子宮整體下移的典型表現。
3、尿頻加重:
胎兒頭部壓迫膀胱導致儲尿量減少,孕婦可能出現每小時排尿1-2次的情況。夜間尤為明顯,但排尿時無灼熱感等異常癥狀,與尿路感染有本質區別。
4、呼吸變輕松:
子宮對膈肌的壓迫減輕使肺活量增加,孕婦會自覺胸悶氣短癥狀改善。這種變化在平躺時尤為顯著,部分孕婦描述為"終于能深呼吸了"。
5、恥骨疼痛減輕:
隨著胎頭下降,子宮對恥骨聯合的牽拉力分散,原有韌帶拉扯痛可能緩解。但部分孕婦會轉為明顯的骨盆壓迫感,行走時出現髖關節酸脹。
6、行走不便:
胎頭入盆后重心前移導致步態改變,孕婦常呈現典型的"企鵝步"。骨盆關節松弛素分泌增加可能引發骶髂關節不適,上下樓梯時需扶靠支撐物。
7、假性宮縮頻繁:
Braxton Hicks宮縮次數增多但強度不變,持續時間30秒左右且無規律。這是子宮下段受胎頭刺激產生的生理性收縮,與真臨產宮縮的進行性增強有本質區別。
8、分泌物增多:
宮頸黏液栓部分脫落表現為陰道分泌物量增加,呈蛋清樣或乳白色。需與胎膜早破鑒別,后者為持續性液體流出且pH試紙檢測呈堿性。
9、胃部壓迫感減輕:
子宮底下降使胃容積恢復,孕婦食欲改善且燒心癥狀緩解。但需注意少食多餐,避免因腹腔壓力變化引發反流性食管炎。
10、胎頭固定感:
醫生觸診時胎頭不能被推動,骨盆測量顯示坐骨棘間徑容納胎頭。經產婦可能出現入盆與臨產同步的情況,初產婦通常入盆后2-4周分娩。
建議孕婦記錄胎動變化并觀察分泌物性狀,每天進行30分鐘骨盆搖擺運動促進胎頭下降。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使用孕婦枕緩解睡眠不適。出現規律宮縮、破水或見紅等臨產征兆時需立即就醫,初產婦即使完全入盆也可能需要等待數周才發動宮縮,期間避免長時間站立或劇烈運動。營養方面注意補充鈣鎂制劑緩解骨盆疼痛,膳食增加優質蛋白和膳食纖維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