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息肉早期通常無明顯癥狀,隨著體積增大會出現便血、肛門異物感、排便習慣改變等表現。主要癥狀包括無痛性便血、直腸脫垂、黏液分泌異常、排便不暢以及肛門瘙癢或疼痛。
1、無痛性便血:
便后滴鮮血或糞便表面附著鮮血是典型表現,出血量少且與排便直接相關。息肉表面黏膜破損導致毛細血管出血,血液通常呈鮮紅色,需與痔瘡出血鑒別。腸鏡檢查可明確出血源。
2、直腸脫垂:
帶蒂息肉在排便時可能脫出肛門外,呈現紫紅色肉樣腫物,便后可自行回納或需手動復位。長期脫垂可能引發黏膜糜爛或嵌頓,伴隨肛門墜脹感。
3、黏液分泌異常:
息肉刺激腸壁會分泌大量黏液,表現為糞便表面覆蓋透明黏液或肛門持續潮濕。合并感染時黏液可能呈黃白色,伴有特殊腥臭味。
4、排便不暢:
較大息肉可能部分阻塞腸腔,導致排便費力、便條變細或里急后重感。患者常主訴排便后仍有便意,但實際排便量減少。
5、肛門瘙癢疼痛:
黏液刺激肛周皮膚引發濕疹樣改變,表現為頑固性瘙癢。若息肉發生炎癥或嵌頓,可能出現持續性鈍痛,排便時加劇。
建議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每日不少于30克,可選擇燕麥、魔芋等食物;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時活動5分鐘促進盆腔血液循環;便后使用溫水清洗肛周,避免用力擦拭。40歲以上人群或持續癥狀超過2周者需及時結腸鏡檢查,排除惡性病變可能。肛門指診可發現距肛緣7厘米以內的息肉,但確診仍需依賴腸鏡及病理活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