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長小水泡可能由汗皰疹、接觸性皮炎、手癬、濕疹、單純皰疹等原因引起。
1、汗皰疹:
汗皰疹是常見原因,多與手足多汗、精神緊張有關。表現為針尖至米粒大小的深在性水泡,對稱分布于手掌、手指側面,伴有瘙癢或灼熱感。保持局部干燥,避免搔抓,可外用爐甘石洗劑緩解癥狀。
2、接觸性皮炎:
接觸洗滌劑、金屬鎳等過敏原或刺激物后,皮膚出現紅斑、密集小水泡,邊界清晰。常見于接觸部位,去除誘因后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嚴重時需短期外用糖皮質激素。
3、手癬:
由紅色毛癬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初期為指縫或掌心小水泡,逐漸擴散形成環狀鱗屑斑。伴有明顯瘙癢,需規范使用聯苯芐唑乳膏等抗真菌藥物,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
4、濕疹:
慢性濕疹急性發作時可出現群集小水泡,伴隨皮膚增厚、皸裂。與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異常相關,需長期保濕護理,急性期可短期使用他克莫司軟膏控制炎癥。
5、單純皰疹:
HSV-1病毒初次感染或復發時,可在手指形成簇集性水泡,破潰后結痂。具有自限性,但易復發,阿昔洛韋乳膏可縮短病程。免疫低下者需警惕皰疹性瘭疽。
日常需避免頻繁洗手或接觸化學制劑,選擇無香料保濕霜修復皮膚屏障。棉質手套可減少摩擦,若水泡持續增大、化膿或伴隨發熱,應及時就診排查帶狀皰疹等嚴重感染。反復發作患者建議進行斑貼試驗明確過敏原,合并甲損害需排除銀屑病可能。保持規律作息有助于調節免疫功能,減少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