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牙后牙齒敏感可能由填充材料刺激、牙髓輕微炎癥、咬合過高、繼發齲齒或牙本質暴露等原因引起,通常可通過調整咬合、脫敏治療或更換填充材料等方式緩解。
1、填充材料刺激:
復合樹脂等填充材料在固化過程中可能產生收縮應力,導致牙齒與填充體之間出現微滲漏。冷熱刺激通過微小縫隙傳導至牙本質小管,引發短暫敏感。這種情況通常在1-2周內逐漸適應,若持續敏感需檢查是否存在邊緣密合不良。
2、牙髓輕微炎癥:
深齲接近牙髓時,補牙操作可能刺激牙髓組織。牙髓充血表現為遇冷刺激疼痛,但無自發痛。這類敏感需觀察2-4周,若加重可能出現夜間痛等牙髓炎癥狀,此時需根管治療。早期可使用含氟脫敏牙膏緩解。
3、咬合過高:
填充體過高導致咬合創傷,咀嚼時異常受力刺激牙周膜神經。患者常描述為"咬東西時酸軟",可通過咬合紙測試發現早接觸點。調磨過高部分后,敏感癥狀多在24小時內消失。
4、繼發齲齒:
邊緣微滲漏導致細菌侵入,形成繼發齲損。常見于口腔衛生不良者,表現為補牙數月后新發敏感,可能伴隨食物嵌塞。X線片可見填充體下方透射影,需去除舊填充物后重新修補。
5、牙本質暴露:
備洞過程中過度切削牙本質,或牙齦退縮導致牙頸部暴露。暴露的牙本質小管直接受外界刺激,典型表現為刷牙時短暫銳痛。使用含鉀離子的脫敏劑可阻塞小管,嚴重者需行牙齦移植術。
建議避免過冷過熱飲食,使用軟毛牙刷及抗敏感牙膏刷牙時采用巴氏法45度角輕柔震顫。含氟漱口水可增強牙本質礦化,堅果類食物補充鈣磷元素有助于牙齒再礦化。若敏感持續超過1個月或出現自發痛,需及時復查排除牙髓病變。日常可用指腹按摩牙齦促進血液循環,但切忌橫向用力刷牙加劇楔狀缺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