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由白喉棒狀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典型表現為咽部灰白色假膜形成,嚴重者可并發心肌炎或神經麻痹。白喉的防治主要包括疫苗接種、抗生素治療和隔離措施。
1、病原體特征:
白喉棒狀桿菌為革蘭氏陽性桿菌,能產生外毒素導致組織壞死。該菌在含亞碲酸鉀的培養基上生長時可形成黑色菌落,這一特性常用于實驗室診斷。外毒素通過抑制蛋白質合成引發多系統損害,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2、典型癥狀:
疾病初期表現為低熱、咽痛等感冒樣癥狀,2-3天后出現特征性灰白色假膜,緊密附著于扁桃體、咽后壁,強行剝離易出血。假膜可能擴展至喉部導致氣道梗阻,出現犬吠樣咳嗽、吸氣性喉鳴等喉白喉表現。
3、嚴重并發癥:
毒素血癥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多發生于病程第2-3周,表現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神經系統損害常在病程3-7周出現,以軟腭麻痹最常見,還可能累及眼肌、四肢肌肉。這兩種并發癥是主要致死原因。
4、診斷方法:
除典型臨床表現外,咽拭子直接涂片發現革蘭氏陽性棒狀桿菌有提示意義。確診需細菌培養分離病原體或PCR檢測毒素基因。埃勒克試驗可檢測菌株產毒性,血清學檢查能發現抗毒素抗體水平升高。
5、防治措施:
白喉類毒素疫苗是預防核心手段,我國采用百白破三聯疫苗進行基礎免疫。患者需隔離治療,首選青霉素或紅霉素清除病原體,同時需盡早使用白喉抗毒素中和游離毒素。密切接觸者應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并醫學觀察7天。
預防白喉最有效方式是按時完成疫苗接種程序,我國免疫規劃要求嬰兒在3、4、5月齡各接種1劑百白破疫苗,18-24月齡加強1劑。流行期間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場所,保持室內通風。患者分泌物污染的衣物用具需煮沸15分鐘或用含氯消毒劑浸泡。恢復期患者應避免劇烈活動,定期復查心電圖,心肌受累者需臥床休息3個月以上。飲食宜選擇高熱量、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加重咽部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