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相關濕疹通常表現為皮膚干燥、紅斑、丘疹、水皰、鱗屑、瘙癢、色素沉著、皮膚增厚、糜爛和繼發感染。這些癥狀可能由免疫系統受損、機會性感染、藥物副作用、營養不良或皮膚屏障功能障礙等因素引起。
1、皮膚干燥:
艾滋病患者因免疫缺陷導致皮脂腺功能減退,皮膚水分蒸發加快,表現為全身性或局部皮膚干燥脫屑,尤其在四肢伸側和軀干明顯。日常需使用無刺激保濕劑,嚴重時可短期外用弱效糖皮質激素。
2、紅斑:
免疫抑制狀態下易出現邊界不清的片狀紅斑,多分布于面部、胸背部,可能伴隨毛細血管擴張。可能與巨細胞病毒感染或藥物過敏有關,需進行病毒篩查并調整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方案。
3、丘疹:
直徑1-5毫米的堅實隆起疹,常見于毛囊周圍,可能發展為膿皰。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或馬拉色菌毛囊炎引起,需進行細菌培養后選擇敏感抗生素治療。
4、水皰:
皰疹病毒感染可導致簇集性水皰,伴明顯疼痛,好發于口周、生殖器區域。阿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可有效控制癥狀,同時需加強創面護理預防繼發感染。
5、鱗屑:
角質層異常脫落形成銀白色或灰黃色鱗屑,常見于頭皮、肘膝關節伸側。可能與合并銀屑病或脂溢性皮炎有關,需使用含尿素或水楊酸的角質溶解劑。
6、瘙癢:
廣泛性瘙癢是HIV相關皮膚病的突出表現,夜間加重,可能引發抓痕和苔蘚樣變。除抗組胺藥物外,控制病毒載量是根本解決途徑,嚴重者需排除淋巴瘤可能。
7、色素沉著:
炎癥后色素沉著多見于面部和四肢,呈褐色斑片。部分抗病毒藥物如齊多夫定可引起藥物性色素改變,需與艾迪生病樣皮損鑒別,必要時調整用藥方案。
8、皮膚增厚:
慢性搔抓導致局限性皮膚苔蘚化,表現為皮革樣增厚伴皮紋加深。需阻斷瘙癢-搔抓惡性循環,采用封包療法聯合糖皮質激素局部注射。
9、糜爛:
表皮缺損形成的濕潤創面,常見于間擦部位,易繼發細菌或真菌感染。保持創面清潔干燥,合并感染時需根據病原學檢查結果選擇外用抗菌制劑。
10、繼發感染:
免疫缺陷患者易并發癤腫、蜂窩織炎等細菌感染,或泛發性念珠菌病等真菌感染。除針對性抗感染治療外,需定期監測CD4細胞計數指導預防性用藥。
艾滋病患者出現皮膚癥狀時應及時就醫進行HIV病毒載量和CD4細胞檢測,日常護理需選用pH值中性的清潔產品,避免過度洗浴。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A、B族和鋅元素,穿著純棉透氣衣物減少摩擦。適度陽光暴露有助于改善銀屑病樣皮損,但需注意防曬避免光敏反應。皮膚破損期間應暫停游泳等公共水域活動,防止條件致病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