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出血可能由外耳道損傷、外耳道炎、鼓膜穿孔、外耳道真菌感染、凝血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輕微出血可通過局部壓迫止血,嚴重需就醫處理。
1、外耳道損傷:
使用挖耳勺或棉簽不當可能劃傷外耳道皮膚,導致毛細血管破裂出血。表現為掏耳時突發刺痛感伴少量鮮紅色血液,通常出血量少且可自行停止。避免繼續掏耳,保持耳道干燥,一般3-5天可愈合。
2、外耳道炎:
頻繁掏耳或進水可能引發外耳道炎癥,局部充血腫脹的黏膜更易破損出血。常伴有耳痛、瘙癢或黃色分泌物。需停止掏耳,輕度炎癥可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嚴重者需口服抗生素。
3、鼓膜穿孔:
掏耳過深可能刺穿鼓膜,出血同時伴隨聽力下降、耳鳴。穿孔較小可自愈,大穿孔需耳鼻喉科行鼓膜修補術。穿孔期間嚴禁耳道進水或用力擤鼻。
4、外耳道真菌感染:
長期掏耳破壞耳道微環境,可能誘發真菌性外耳道炎。典型表現為耳癢難忍、褐色分泌物及少量滲血。需清除真菌團塊后使用克霉唑等抗真菌藥物,療程需2-4周。
5、凝血功能障礙:
血液病或服用抗凝藥物者,輕微耳道損傷即可導致持續滲血。常伴有其他部位異常出血史。需檢測凝血功能,必要時輸注凝血因子或暫停抗凝藥。
日常應避免使用任何工具掏耳,耳垢具有自潔功能,過量清理反而增加損傷風險。若耳癢明顯可用溫熱毛巾敷耳周,耳道進水后傾斜頭部單腳跳排出。出血超過24小時不止、伴隨眩暈或面癱等癥狀時,需立即就診排除嚴重并發癥。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出現耳部出血更應警惕感染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