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身上起紅疙瘩伴瘙癢可能由妊娠癢疹、過敏性皮炎、汗皰疹、真菌感染或膽堿能性蕁麻疹引起。
1、妊娠癢疹:
妊娠期激素變化可能導致皮膚出現紅色丘疹伴瘙癢,多發生于腹部、四肢伸側。產后激素水平驟降會誘發或加重癥狀,通常表現為綠豆大小的紅色丘疹,搔抓后可形成抓痕或血痂。保持皮膚清潔濕潤,避免過度搔抓,癥狀嚴重時可咨詢醫生使用爐甘石洗劑或低效價外用糖皮質激素。
2、過敏性皮炎:
產后接觸新使用的護膚品、消毒劑或衣物材質可能引發過敏反應。表現為邊界不清的紅斑、丘疹,伴隨明顯瘙癢。常見過敏原包括甲醛、香料或羊毛織物。建議排查并遠離過敏源,穿著純棉透氣衣物,必要時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
3、汗皰疹:
產褥期多汗及穿戴防護用品可能導致汗液潴留,引發汗腺導管阻塞。好發于腋下、腹股溝等皺褶部位,呈密集針尖大小水皰伴灼熱感。保持皮膚干爽,使用氧化鋅軟膏保護皮膚,避免使用封閉性護膚品。
4、真菌感染:
產后免疫力下降易繼發皮膚癬菌感染,表現為環形紅斑伴脫屑,邊緣隆起且瘙癢明顯。常見于腹股溝、乳房下等潮濕部位。需通過真菌鏡檢確診,可外用聯苯芐唑乳膏等抗真菌藥物,注意個人用品消毒隔離。
5、膽堿能性蕁麻疹:
產后體溫調節變化可能誘發膽堿能神經敏感,表現為運動或受熱后出現的針頭大小風團,伴劇烈瘙癢。建議避免劇烈運動及高溫環境,洗澡水溫不超過38℃,必要時服用西替利嗪緩解癥狀。
產后皮膚護理需注意每日溫水清潔后及時擦干皮膚皺褶處,選擇無香料、無酒精的保濕乳液;穿著寬松透氣的純棉衣物,定期更換床單;飲食避免辛辣刺激及海鮮等易致敏食物,適當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E;保持室內溫度22-24℃、濕度50%-60%,出汗后及時擦干;若皮疹持續加重、出現膿皰或發熱,需及時就診排除嚴重感染或妊娠特異性皮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