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藥物刺激、自身免疫反應等原因引起。
1、病毒感染:
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腸道病毒是兒童及成人急性腸炎的常見病原體。病毒通過污染的食物或水源進入消化道,破壞腸黏膜屏障,引發水樣腹瀉、嘔吐和發熱。病程通常具有自限性,治療以補液和電解質調節為主,嚴重時需靜脈補液。
2、細菌感染:
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大腸桿菌等致病菌可通過未煮熟肉類或生鮮食品入侵腸道。細菌毒素會導致腸黏膜充血水腫,臨床表現為膿血便、里急后重及持續性腹痛。確診需糞便培養,治療需根據藥敏結果選用喹諾酮類或頭孢類抗生素。
3、寄生蟲感染:
阿米巴原蟲、賈第鞭毛蟲等寄生蟲易在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經糞口途徑傳播。寄生蟲可長期定植于結腸,引發慢性腹瀉與營養不良。典型特征為果醬樣黏液便,甲硝唑是常用治療藥物,同時需注意預防重復感染。
4、藥物刺激:
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抗生素或化療藥物可能損傷腸黏膜屏障。非甾體抗炎藥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少腸道黏液分泌,抗生素則可能引發菌群失調。表現為用藥后出現的腹痛腹瀉,需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并補充益生菌。
5、自身免疫反應:
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屬于免疫介導的慢性腸炎。遺傳易感性個體在環境因素觸發下,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腸道組織,導致反復發作的腹痛、血便和體重下降。治療需使用氨基水楊酸制劑或免疫抑制劑控制炎癥活動。
腸炎患者應保持低脂低渣飲食,急性期選擇米湯、藕粉等流質,緩解期逐步添加蒸蛋、嫩豆腐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攝入乳制品、辛辣食材及高纖維蔬菜。注意食品衛生,生熟食分開處理,肉類徹底加熱。腹瀉期間每日補充含電解質的口服補液鹽,便后溫水清洗肛周預防皮膚破損。癥狀持續超過48小時或出現高熱、血便、脫水等表現時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