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需要高度警惕的出血類型包括消化道出血、顱內出血、大咯血、異常陰道出血和外傷性動脈出血。這些出血可能由血管損傷、凝血功能障礙、腫瘤破裂等因素引起,通常伴隨休克、意識障礙、劇烈疼痛等危急癥狀。
1、消化道出血:
表現為嘔血或黑便,可能由胃潰瘍、食管靜脈曲張破裂、胃癌等引起。急性大量出血會導致失血性休克,慢性隱匿性出血可能引發貧血。胃鏡檢查可明確出血部位,治療需禁食、抑酸藥物如奧美拉唑,必要時內鏡下止血或手術干預。
2、顱內出血:
突發劇烈頭痛伴嘔吐、意識障礙,常見于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出血量超過30毫升可能形成腦疝,CT檢查可確診。需絕對臥床、控制血壓,嚴重者需開顱血腫清除術,預后與出血部位和量直接相關。
3、大咯血:
24小時內咯血量超過500毫升屬危急情況,多見于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癌。血液堵塞氣道可引起窒息,需保持側臥位防止誤吸。治療包括垂體后葉素止血,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或急診肺葉切除術。
4、異常陰道出血:
非經期大量出血或絕經后出血需警惕子宮內膜癌、宮頸癌等婦科惡性腫瘤。可能伴有惡臭分泌物、下腹墜痛,婦科檢查結合超聲、活檢可確診。根據病因采用激素調節、宮腔鏡手術或腫瘤根治術。
5、外傷性動脈出血:
呈噴射狀鮮紅色出血,常見于銳器傷、骨折斷端刺傷。短時間內失血量可達1000毫升以上,直接壓迫止血無效時需使用止血帶,明確損傷血管后行血管吻合術。合并休克者需快速補液輸血。
日常預防出血風險需控制高血壓等基礎疾病,避免過度飲酒和刺激性藥物。出現上述出血情況應立即平臥制動,對出血部位進行清潔敷料壓迫,記錄出血量和性狀。所有可疑危重出血均需急診就醫,轉運途中保持靜脈通路開放,監測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定期體檢可早期發現消化道息肉、血管畸形等潛在出血病灶,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兩年進行胃腸鏡檢查。